當今世界傳統光學儀器已突破經典模式,發展成為光、機電、算一體化和智能化現代光學儀器。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光電子產業已迅速崛起,世界市場已達數百億美元,成為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高新技術產業,預計下一世紀人類將跨入“光時代”。
我國光學儀器工業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更新的時期,這是發展歷程上的關鍵時期。面臨當前我國光學儀器行業不景氣,欲擺脫困境并在下一世紀初能發展成為結構優化的益的產業,必須把實現傳統光學儀器向現代光學儀器轉變提到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并實踐,加快轉變步伐。
1 、傳統光學儀器向現代光學儀器轉變是現代科技發展和競爭的必然趨勢
1.1 是現代化生產和科學實驗的迫切要求
以光、機為主體的傳統光學儀器主要靠視覺參與下的人機系統,還離不開人的操作和觀察,這與當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很不適應。在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日益迫切要求對來自各方面的復雜信息進時實時、高速采集,數據處理和自動控制。如對高速運動或瞬息短暫過程的觀察、記錄、顯示和儲存;對復雜的二維或三維物體的形狀和尺寸的識別、測量;對宏觀或超微細圖形的分析和判讀,特別是對于太空、深水、高溫、有害氣體、核輻射等人類難以長期接觸的各種特殊工作環境,這些都是傳統光學儀器所難以勝任的。如,在軋鋼生產過程中,被測對象溫度高達 1000C 以上,運動速度每秒數米并伴有振動,高溫氧化層飛濺,冷卻水珠水霧彌漫,強電磁干擾和環境高溫,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下,要對生產線上的鋼材尺寸進行在線測量和控制,極其困難。目前的解決辦法是采用光電檢測,用激光掃描法, CCD 熱軋鋼在線測徑系統已成功地應用在生產線上。又如日本某煉油廠內遍布光纖光纜,全部用光電觀測設備構成廠區的局部監控、信息系統,成功地利用了光電技術的防爆特性,實現了綜合管理,對煉油廠內的事故災害防患于未然,確保安全生產。再如光電遙感儀器幫助人類解決目前所面臨的能源、糧食、氣象預報、環境監視等重大問題。美國在 70 年代先后發射三顆陸地衛星,花了25000 萬美元,但獲得經濟效益比此大得多,其中用遙感儀器監視洪水、改造良田、探測農作物病蟲害、改進油田探測及小麥估產等 5 項,每年經濟收益達15 億美元以上。
由于光電系統能充分發揮光學和電子兩方面技術的*性,所以在生產過程中的自動監控、圖象分析、精密測量、信息處理和傳輸、能源利用、微觀探索等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現代化生產和科學實驗迫切要求開發更多的光、機、電、算一體化的現代光學儀器或光電儀器和設備。
1.2 是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競爭的需要
一方面新技術革命加速了傳統光學儀器工業的變革,美、日、德等國都把發展高技術和建立高技術產業作為重要發展戰略,謀求在的地位。他們利用微電子技術改進傳統的光學工業,提高產品檔次,開發高附加值的現代光學儀器,在實現光、機、電、算一體化的同時,還重點發展以激光為核心的光電子技術,形成光電子產業。
另一方面自80 年代中期以來,以望遠系統,照相系統和顯微系統這三大系統為主導的傳統光學儀器開始步入成熟期,全行業出現了不景氣現象,其特征表現為:市場需求從上升期轉入穩定期,主導產品在技術上缺乏新的重大突破,經濟效益開始下滑。這一現象始于美國,以后波及日本、德國等國家。縱觀當今世界范圍的傳統光學儀器生產已不是雨后春筍般的發展勢頭,而是呈縮短戰線發展的趨勢。
美國的傳統光學儀器工業已萎縮,不少企業并轉,但美國巧妙地避開了勞務費用高、傳統光學工藝落后的短處,憑借其科技和資金方面的優勢,調整了產業結構,發展技術密集的現代光學儀器,開拓新的領域如半導體光刻機等微細加工設備及檢測儀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和其它智能化的光譜儀器,多種類別的聯用儀器,各類生化和醫療儀器,太空和宇航的光學遙感儀器以及激光干涉儀、打印機等光學或光電儀器,均處地位。日本更是一個對新技術敏感的國家,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產品中不斷引入高新技術, 80 年代的日本已成為一個“電子大國”,充分利用電子技術優勢,加速對傳統光學儀器工業的改造和產品更新,特別加強性技術開發,促進光學儀器工業的轉變。德國原光學工業基礎雄厚,具有高度專業化和生產技術柔性化,并不斷注入新技術、新原理、新工藝。在集成光學、纖維光學、全息技術、激光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取得很大進展,在 80 年代應用新技術和新原理推出一批新穎的電子工業用檢測儀器、超聲顯微鏡、激光掃描顯微鏡和采用光導纖維、多光柵系統和機械手的全自動光譜儀等,都是德國首先實現商品化,可以說德國的光學儀器至今仍保持著高水平、高精度優勢。
在光學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達國家競相發展高技術產品,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則逐漸向新興工業國家(或地區)和發展中國家轉移。尤為明顯的是通過獨資或合作方式將勞動密集型產品望遠鏡、顯微鏡、照相機和槍瞄準鏡等的生產轉移到我國及東亞其他國家或地區。如日本奧林巴斯公司在深圳設立奧林巴斯深圳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照相機;鐮倉光機公司于 1993 年在廣東東莞設立東莞鐮倉光學有限公司,生產雙筒望遠鏡;萊卡(Leica )公司與上海光學儀器廠建立合資的顯微鏡生產廠;日本西亞州光學公司與長春第四光學儀器廠合資生產望遠鏡和槍瞄準鏡;德國蔡斯( Zeiss )廠和西北光學儀器廠合作生產大地測量儀器等等。另一方面,國外的生產廠其產品結構發生變化,如尼康主要靠半導體工業用光刻設備等, 1994 年占其銷售額的40 %;奧林巴斯主要依賴醫用內窺鏡系列產品,維持生存與發展,1994 年度占銷售總額的49 %。
由于產業結構調整,使光學儀器工業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形成了新的格局,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品漸成為市場競爭的重心。傳統光學儀器中消費類產品如望遠鏡、照相機目前銷售勢頭雖看好,*卻越來越小,與現代光學儀器和光電產品的市場規模、經濟效益*。據聯合國 1995 年公布的統計資料,1993 年世界光學儀器的進出口額各為50 多億美元,照相機類產品的進出口額各為93 億、88 億美元,上述統計中并不包括光機電算一體化的光譜儀器、計量儀器、遙感儀器和測繪儀器等,而世界光電子產品市場高達 660 億美元,若加上現代光學儀器的銷售額,其市場規模大大超過了傳統產品的市場。更何況不少傳統產品已處于成熟期,有的甚至進入衰退期,近期的年平均增長率不會高于 5 %。
1.3 是我國光學儀器行業走出困境的主要途徑
我國光學儀器制造業(民用系統)目前主要生產傳統光學儀器,包括顯微鏡、望遠鏡、光學計量儀器、物理光學儀器、測繪和遙感光學儀器及電子光學儀器等,已生產的品種約 600 種。現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
從產業結構看,光學儀器行業長期以來條塊分割,各系統自成體系,力量和資金分散,重復投資,重復生產,專業化生產水平低;點多批量小,難以形成適量的規模經濟;大中型企業的主力軍作用未充分發揮。從總體上說,行業勞動生產率低,競爭能力弱,效益差,而且未能形成真正的科研、生產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公司,管理模式落后,聯結紐帶松散。行業處于“散、弱、低”狀態,與現代化生產不相適應。
從產品結構看,傳統產品比例過大,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不足。現有光學儀器產品 90 %以上的品種屬傳統式,真正算得上光機電算一體化的現代光學儀器所占品種不足10 %。數量的75 %屬低檔產品,產量過大,供大于求;中檔產品不能滿足需求;產品缺口甚大,依賴進口。不少企業擠在低檔產品上競爭,如現在生產普及型生物顯微鏡和 S3 水準儀的企業各有二十多家,競爭激烈,內耗嚴重,經濟效益不斷滑坡,陷于嚴重困境。若不扭轉這種局面,我國光學儀器工業還會進一步萎縮。
為此,加速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促進傳統光學儀器向現代光學儀器轉變已成為當務之急。
1.4 光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門科學技術相互滲透為傳統光學儀器向現代光學儀器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
光學的發展經歷了理論上不斷完善、技術不斷成熟、應用逐漸廣泛的過程。在光的電磁波理論產生前的二千多年中,各國光學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光學現象,建立了許多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定理,并根據這些定理制作了許多至今仍有重要實用價值的光學儀器,包括望遠鏡、顯微鏡、照相機、電影機、經緯儀、光譜儀等,大大擴展了人類的觀察、測量和分析能力,在長期的生產和科學實驗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關于光的相干電磁波理論建立之前,光學還擺脫不了經典理論的束縛,使光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因而發展速度與電子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相比,比較緩慢。